二、中美关系突围
如果将上海邑通道具与AMT管理咨询发展伙伴关系的进程放大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视野中来看,我们发现其实这种进程已经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发生过。中美关系的进化史可以说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敌对关系变成伙伴关系的好例子。
朝鲜战争以后,美国将中国视为亚太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此实行长期全面的对华遏制政策,同时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也延续了对美的敌对政策。可想而知在这种敌对的状态中,中美贸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其实中国和美国都需要进行人力、物资的交流。但是在当时“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话语体系下,善意的合作几乎不可能达成。美国人不卖我们东西,我们说是他们用技术卡我们的脖子;卖给我们东西,卖贵了我们说美国人压榨中国人民,卖便宜了说美国人要是侵犯民族市场、搞垮民族经济。总之即使有交流,也会因为类似“甲方乙方”的紧张关系而带来不信任和矛盾的加深。
1969年尼克松上台的时候,中美寻求变化的意图已经很强烈了,但惯性不是那么好消除的,所以只能偷偷摸摸地先进行接触。中美通过巴黎渠道、巴基斯坦渠道、华沙渠道等境外渠道不断进行接触。直到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同中国就很多敏感问题交换了看法,并协调安排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并与周恩来签署中美《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式破冰。双方提出要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就是说首先打破意识形态的影响,消除敌对观念,尽量争取共识。《上海公报》表示,中美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并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而且双方同意,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良好开端。在这个基础上,1978年的中国主席华国锋与美国总统卡特同时宣读了中美《联合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的原则同时又有所进步。《联合公报》中美国最终正式承认中国的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在这些友好信号的推动下,中美两国于1979年建立了全面的外交关系。
建交之后,中美正式消除敌对态度,通过送大熊猫等手段与美国加强了文化交流,建立了所谓“友好关系”。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对中美关系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法,提出“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所谓“战略伙伴关系”,指的是一种全局的而非局部的、长久的而非暂时的、有好的而非敌对的平等关系,意味着中美更进了一步。
在消除了恶意揣测,建立了伙伴关系之后,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中美在成为伙伴之后,依然存在利益的纠葛,就像“三个和尚没水吃”一样,如何推进伙伴关系进行有竞争的合作,成为中美关系中重要的命题。基于此,2005年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在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作了题为《中国往何处去?——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的著名演讲,提出了“利益攸关者”的论断。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s),即在比较宽泛的伙伴关系上更进一层,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共同分享的利益,在有竞争的合作中实现共赢。他说,中国已经不是美中建交时的中国,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应该“超越引导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融入政策”,变为鼓励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股东”。
可以说,到这一步,中美已经抛弃了敌对心态,但同时也未走向不顾原则的“一边倒“,而是建立了在竞争中合作的、有利又有节的双边关系。虽然中间过程中因为一些国际事件的争执,双方也曾吵得不可开交,但总体上而言都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双方都在一边争执、一边妥协,合作共赢的大方向从未改变,冷战时代的话语体系基本回不来了。
三、异曲同工:共同梦想的指引
中美关系的发展路径,从基于意识形态的敌对关系,破冰成为正常关系,再发展成为友好关系,再进化为战略伙伴关系,最后共同认可对方是重要的利益攸关者,经历了一步步地蜕变,今年中国元首访美,更是提出了“共同梦想”的论断,强调“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希望双方在面对未来时能在共同梦想的指引下分享、成长,倘若能实现,那可以说是一种最高境界。
同样的道理,这种发展路径,也是这个时代很多在中国商业服务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正在建构的新型商业伦理关系。改革开放初期,像开闸的洪水一样释放出来的商业力量搅动了整个中国,一时多少英雄人物。有一些豪杰的确是有着强烈性格特点的奇才,这种特点恰好迎合了当时刺激的环境,让他在短时间内冲到了浪潮之巅,但也是这种环境,让他在处理自己与政府、与商业伙伴的关系时太过咄咄逼人,很多我们所熟悉的案例,最终折翼,或者离伟大只差一步之遥。
狂飙突进的时代总会过去,中国的商业环境也在渐渐向中庸、友善、合作的方向发展,即使竞争也是君子之争。
因此,今天中国的商业环境,基本已经断绝了靠坑蒙拐骗就可以发家致富的道路。商业环境的成熟、法律法规的健全,也必将使甲方乙方互相提防、互相争斗、得势欺人,不是你压倒我,就是我压倒你的商业关系渐渐要被时代淘汰。
而像邑通、AMT这样能与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发展成为伙伴的企业,能与客户、消费者建立共同梦想的企业,在我看来,代表了未来中国商业伦理发展的方向。
责编:李代丽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