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脱ERP选型困境 我的地盘我作主
A公司是专门从事电动产品的专业制造公司,无论技术力量还是销售规模,在国内都首屈一指,现有五家分公司,四个生产基地,年设计生产能
力达到两百万。随着公司2000多亩的三期工业园的正式启动投产,届时将形成年产500万以上的产业规模集群。
为了获得行业领先优势,A公司准备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信息化,并且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工作组,由CEO担任组长,CIO担任副组长。然而事情的进展却远非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解决方案千篇一律 CIO陷入选型困境 经过了大半年的选型,ERP公司来了一波又一波,相关人员也参观了很多ERP公司推荐的客户现场。起初大家还非常新鲜,但是随着选型工作越深入,反而越来越糊涂了。加之同行业的几家实施ERP产品的公司并不成功,于是本来准备06年年底启动的项目,也被暂时终止了,企业的CIO俞总对笔者讲了两点困惑: 但让俞总感到困惑是,虽然每家ERP厂商都在强调要给企业带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但是最终结果却是大家只是看到站在厂商角度的产品功能,并没有明确感到企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趋势角度的前瞻性的管理思路。即便从另外一家上过系统的企业那里,拿到的某一流ERP产品厂商的解决思路,也和提供给A企业的几乎是一个版本,看不到企业个性和行业个性所在。 ②、关于价值:ERP厂商都在讲通过系统上线,将大大降低在制品库存、原材料库存以及缩短订单的完成周期,但是至于在企业生产运作的哪几个环节上有多大程度的改善,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善,ERP厂商却莫衷一是,甚至有一个厂商竟然回答,系统运行了,自然就降低了。厂商这样的态度给企业CIO一种非常不放心的感觉,企业内部开高层会议时,认为别的事情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对待企业信息化上不能这样,想不清楚宁愿缓上,甚至不上,也不能盲上。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企业的信息化何去何从 到底A企业的信息化方向应该如何把握呢? 从整个的行业趋势来看,整个行业随着产能的急剧扩张,未来的2至3年将会出现行业拐点,步入残酷竞争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要能够把握住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在同等规模前提下,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二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柔性;三是加强对供应链两端的控制,即分销商和供应商。 从具体的运作过程来分析,由于A企业为了尽快满足经销商的订货需求,并不完全按照订单生产,内部运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订货发货,经销商下订单给营销中心,营销中心将订单录入系统,然后生成发货计划,在满足经销商订单要求的情况下,安排物流部门进行发货。 另一部分是生产入库,营销中心要根据经销商的订货需求,进行销售预测,并生成配套计划、颜色计划与生产计划,然后安排相应的采购生产,生产完毕之后入库。这两部分就像企业的两个轮子,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按照这种模式,现在企业基本上可以做到今天接到订单,明天就可以发货;今天安排生产,后天可以成品入库。 但是由于上述运作中间各环节的不协调与时间浪费,造成了很大问题,比如经销商的订单一次满足率非常低,基本上在50%左右,即使经过型号和颜色等订单信息的调整,二次满足率也只有75%左右。通过对终端消费者的取样调研,只有25%的消费者愿意在没有货的情况之下进行等待,一年因此而造成的潜在销售损失约为19%,大约损失27万的销售量。企业的生产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配套问题,造成现有的产能未能充分挖掘,大约浪费的实际产能为26.5%,如果将质量不稳定因素考虑到里面去,这一数字还将更高。 所以根据上述分析,将A企业信息化核心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1.提高预测与计划准确性,缩短发货周期,拉动生产装配环节,提高产能利用率与有效产出率; 3.实现订单需求的全过程管理与可追溯性,从订单需求的产生、订单准备、订单生产到订单的交付,将需求管理延伸到经销商,实现企业基于过程与现场的控制。 企业CIO的反思 在这个实际案例中,有两点值得企业CIO进行反思。 首先是对CIO本身角色的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CIO不仅局限在技术层面了,越来越多的有思想建树的CIO,应该开始为公司战略方向献计献策,聚焦如何使IT对业务变革进行促进和引导,并从业务和IT投资获取更大价值。 例如多品种小批量订单型制造行业经常遇到的排产插单问题,必须要对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详细研究,包括企业生产安排过程当中的每个细节,除了物料信息,还有工序、设备、人员、时间、逻辑关系、技术参数、成本等等错综复杂的生产信息,还要考虑到不同状态订单不同处理条件,也就是是讲要清楚了解企业究竟是怎样进行生产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差。
1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