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信息化需要务实的评价体系
如何衡量
企业信息化效果?如何量化、比较企业信息化效果?
如何衡量企业信息化效果?如何量化、比较企业信息化效果? 我们假设,企业上信息化项目的前提是,迫于产品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于自主创新的需求,那么,其结果的评价,带来两种可能性:其一,不需要外界来说长道短,搞一个所谓的评价;其二,信息化是否解决了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效果,企业老板心里最清楚。这是对于单一企业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而言的可能情况。 但是,就行业、区域和国家整体信息化发展而言,就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而言,需要评价体系的支撑。不仅如此,评价体系可以成为企业信息化规划的范本、示范带动和引导的标杆、企业和管理部门工作考评的参考依据。 抓住本质和目标 前置、规划 企业信息化始终强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从技术层面看,无论是CAD/CAM、CAPP、PDM、ERP等等,每一项单元技术的实施,都需要企业从自身不同的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划,并且分为长期、短期实施计划。 制造业PLM理念,强调企业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个理念下,构架从产品接单开始直至实现销售的全过程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CAD、CAM、CAE、CAPP、PDM、ERP等等,但同时,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实现。这仅仅是一种技术理念,不能成为企业可操作的规划。 目前,企业信息化前期规划没有可以依据的规范、样本。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更多地是看同行的案例、听厂商的宣传、摸领导的脉搏。 而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机构,如果着眼点于对企业的验收和水平评估上,试图将一个灵活、复杂的信息化过程通过评价体系框架和条例来衡量,势必有悖于制定评价体系的初衷、事倍功半。 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应当是不同企业可预期的信息化发展前景,在可预期的方向、目标中,企业截取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单元、系统、集成技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明确地分步实施。 标杆、绩效 “九五”、“十五”国家通过营造环境、技术研发、试点示范等多种政策措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技术应用水平。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促进和引导企业信息化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但是,至今如何比照不同行业、区域、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信息化成效,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公共的、一致的、可操作的参照物。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企业的成功经验没有更有效的说服力,其他企业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榜样,试点、示范企业的横向示范作用弱化。 科学、客观、合理是对评价体系标杆作用的最大体现。 企业信息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其最终要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提升企业管理创新等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 同时,企业、行业、地区、国家等不同管理机构和部门,如何综合了解和把握信息化整体状况、信息化程度以及发展水平,必须依仗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来实现。 更高“境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企业面临着管理创新的迫切需求。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技术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企业信息化最终的效果即要体现经济效益增长、更要面向未来,体现管理创新。但信息化评价体系如果仅仅用一些表征性的指标、数据,量化、考评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软硬件、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拥有量等等,则难以通过评估企业信息化效果,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由此,建立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最高“境界”,必须抓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本质和发展目标,设立相应的、关键性的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为促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特别是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呼唤务实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比较短暂,涉足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管理部门、院校、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单位不多,尚未形成最具权威的制定和发布机构和统一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完整的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单位包括: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科环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安徽省科技厅等单位。 作为研究成果,这些评价体系更多的仍然是处于研究成果阶段,还有待于在企业中实践和验证。综观目前我国国内不同类别、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机构已经有研究成果的各类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其各个研究所倚重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操作技术不同,信息化评价所面向的服务(评价)对象不同,如,军工数字化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行业特殊性,由此,各个评价体系内容的侧重点、体系架构、探讨的问题、可实施的手段、数理统计和分析方法、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务实性等等各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并且表现出具有共性的特点,并亟待完善。 务实、可操作 在对为数不多的评价体系的对比中,一个深切的感识是,多数评价体系理论性偏强,可操作性偏弱,为做课题而做研究课题,其指标体系最突出的是,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但是,可喜的是,凡是经过大量实践、应用的评价体系,面向应用和服务对象,以需求牵动,注重企业核心能力提升、围绕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业务流程和管理变革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切合企业实际。 共性与个性体现 不同的评价体系均对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作用、意义、评估内容、服务对象、评估工作的困惑、建设性意见等具有普遍共性的问题和内容进行了界定和探讨。对于这些直接体现研究者、各评价体系思想、体系架构的要素,各个评价体系的阐述比较明显地以“实证”和“理论”为分水岭,其最终,依然体现在是否“务实”两个字上。 评价体系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是详实的指标体系。失去了共性内容强有力的依托,有些评价体系自然难以显现其个性“锋芒”。一些本应突现个性的指标体系,不仅没有得到量化,甚至即便作为定性指标,也难以让企业理解和回答,如:(指标内容)“二、评价标准内容,1.信息价值的把握与信息化的必然性·经营者对信息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的理解;·对本公司产品及业务流程中信息化比重的把握……”,即便有更详细的问卷来体现上述的内容,用这样的指标体系去评价和衡量企业非常具体、实际的信息化过程,也不免让人们联想到岸上不会游泳的教练员指导泳池中蛟龙一般的运动员,自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市场运作 自我完善 我国企业信息化即将进入“十一五”新的里程,需要通过信息化评价体系,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底层信息基础建设、标准化、系统化和优化,并且,结合企业过程重组和业务流程优化,促进企业信息化上台阶。 评价体系自身的标准化,是其发展的一个要素。目前,各个体系架构的完整性不统一、对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指标的界定不统一,只有遵循既有的标准,对各个评价体系进行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一致对外”。 建立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更多的是引导企业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创新。由此,指标体系对象的差异性的体现,反映不同行业、区域、不同应用层次企业的特性,以加强对不同行业和区域企业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 建立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为企业需求服务,市场化运作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下的评价体系,增强可操作性、强调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加强实施过程的标准化,对形成评价体系的规范化,树立评价体系及其机构权威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我国企业信息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企业随着自身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已经趋向务实和成熟,面向“十一五”,更多的企业渴望迎接一个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少一点炒作、多一些成熟的信息化大发展阶段。在国家、部门、企业和社会逐步提高信息化评价体系的作用和积极意义的认识、面对走向理性和成熟的企业信息化氛围,务实的评价体系将受到政府、企业欢迎,必将在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支撑作用。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