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晓暐:走医嘱主导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软件选型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不知道业务复杂性造成。其实医院许多流程与自己特点有关,我们最大特点就是中医中药。
系统整合迫在眉睫 全国CIO/CTO俱乐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医疗卫生信息化被列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重要一柱。新医改文件里面第14条明确提出要求,要建立实用的,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对此,您如何理解? 牛晓暐:昨天下午开会我们还在说这个事。医院信息化建设好坏原来是由医生评价,现在是由患者评价,患者看病方便了就会说信息化好。但这两个评价各有利弊。我认为,医生说好只是一方面,是医生作为用户角度来说的,但信息化整体运行的好与不好,是医院管理层来说的。首先用户这边反应应该不会很大,其次,系统还要对医院整个管理的流程控制比较好。而患者评价系统建的好与不好,是对于系统的服务性来说,这只是整个医院建设系统的一个方面。再从宏观的医改角度上说,是数据共享问题,比如电子病历,其他医院若可以调取病人电子病历的相关信息,那肯定不是医院可以解决的,是要政府出面来统一规范建设的。 那么近几年是怎么支撑医改过程的呢?包括医疗管理部门,先是自己先建小系统,这些系统都是信息烟筒,谁和谁都不通。所以需要政府层面出来做系统整合,整合之后各医院才能再整合进去,前期系统构架是要以数据为基础的统一的数据平台。因此,整合是个大问题。上系统很容易,但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改变使用习惯是非常难的。前期调研和需求描述实际上比开发系统还要难,要说清楚业务很难,因为很可能是上百个系统在做整合。“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是四梁八柱的一个柱,但建成什么样?怎么去支撑?谁去建?都是问题。 信息化实际上是生产工具的改变,原来是用笔,现在是用电脑,不适合生产工具的就要被淘汰。现在我们的中医老大夫都会,他们都是先从基础培训,从鼠标键盘是什么,怎么用开始,10个人一起培训,发光盘、发彩色说明书,都是与屏幕截图一模一样的,让他们回家去学,老专家学的都很认真,出错的基本没有。信息化时必然趋势,况且,人管达不到机管的效果。 熟悉业务流程是关键 全国CIO/CTO俱乐部: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信息化建设的棘手问题,北京中医医院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是怎样的?另外,作为医疗行业的CIO,您有何不同体会与大家分享? 牛晓暐:人才培养问题。大学里培养的是医学系的学生,但他们要到临床去看病,需要很长的过程,需要对工作流程的理解。现在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医生护士的事,全院人员都要理解,实际上医生业务流程最复杂,职能处室流程相对简单,但做他的系统也不好做,因为他的流程别人不了解。所以说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对人的培养也是磨合的过程。 我们的信息化团队建设。建系统时候业务与技术人员大概一半一半,主力是业务部门出来的,一个大夫、两个护士、药房等都有人在信息中心。后来建不同科室系统时候,不同科室要有人参与进来,在我们信息中心待一段时间,系统建完了再回去。到现在系统建完了也稳定了,把相关工作交给学计算机的人就可以,学计算机的人可能刚开始对业务不了解,但随着系统建设,接触时间长了,也慢慢熟悉了。目前对医院流程了解最全面的还是信息中心的人,各部门都是只了解自己的业务。 关于体会,有两点。首先,医院的信息化比多数行业要累,因为医院是24小时的业务,白天门诊完了,还有急诊和住院,而且复杂性比较强,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是把功能模块的功能界定了,但具体实施方法还是不一样,包括管理职能也不一样,再加上不同开发商的构架不一样,所以要求对业务理解非常深。 其次,现在医院信息系统多是自建的,不可能投入非常多,会出现单点故障,系统出现问题,社会反响就会很大。我们医院的建筑院是按照2000门诊量设计的,但现在门诊量到了8000,系统中断5秒钟,患者排队就会非常长,现在医患关系又相对紧张,都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压力就很大,一点问题都不能出的。中医院的信息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西医医院的设备和相关系统我们都有,相关统计数据也都有,但同时我们还归中医医院管,还有中医特有草药管理、非药物治疗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所以整体工作量很大。
责编:罗信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