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普超市CIO:平淡工作中谱写完美篇章
本文关键字:
面对超市数以万计的货物种类和每天无数的交易记录,超市的信息系统承载了更多的压力,而作为华普超市的信息化负责人,沈强所付出的也更多,耐心、细致已经成为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在华普万寿路店见到华普超市信息部经理沈强的时候,他正在打电话安排华北地区的门店例会,忙碌之余,见缝插针地对我解释道:“上个月就没有开成,这次看来又有些悬了。” 片刻的等候之后,沈强利落地把记者招呼到一个小会议室:“我们先聊会好了”,看到记者对例会的疑惑表情,“你看,我们有了一个可以自然切入的话题可聊。”沈强爽朗的笑着说,“华普这种门店例会一般一个月开一次,涉及到19家门店,这其中最远的在石家庄、廊坊等地。” 保持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开例会的习惯,沈强已经延续了3、4年。以前是需要半个月一次,但是在华普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后,例会延长到了一个月一次,而且只是针对周边地区的门店,像青岛等远距离的以后将利用视频会的形式召开。 不仅有定期的门店例会,沈强还要求员工每天必须记录工作日记。 沈强给记者在系统中演示了一些个人业务模块的应用流程,打开某分部员工的工作日记后,可以清楚看到这一员工一天做的所有工作,都按照系统格式具体呈现出来。当看到新会员发展情况异常时,沈强立即拿鼠标点了批示按钮,写了意见提交后,系统自动显示批示人的所属部门、职务、名字和信息发布时间。 沈强说,当这名员工再次登陆系统时,系统将自动寻呼,弹出这则新信息。这就是“工作日记”在个人业务模块中的一个小模块,工作日记主要用来记录员工每天的工作情况,是为了便于领导通过管理权限,对员工工作情况的随时查阅和批示;同时,也方便个人对工作的梳理和有序计划。 这套系统是沈强带领团队在2006年刚刚建设完成的。 面对现在华普如鱼得水般的工作,沈强回首来到华普的经历,也是感慨良多。 劳务输出到华普 生于50年代的沈强赶上了那个年代的一切,北京孩子沈强在陕西插队、招工、上学、分配,1990年才再次回到北京。现在看来,除了略显花白的头发,时代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烙印。你很难从他的谈吐中看出他的年纪,他思维敏捷,眼神犀利。 从陕西省宝鸡石油机械厂回到北京的沈强,先是落到了北京三友商场(原北京羊毛衫厂)从事干部管理工作,与信息化的接触是朦胧而不明就里的,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具体的原因,“但是既然碰上了,我就不会轻易说不可以。” 三友商场是一个简单的单店商场,在1999年的时候,三友开设了第二家门店,但是这家店却是三友一个不成功的尝试。“第二家店并没有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三友没有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三友的第二家店相当于一个完全新的单店,两个店的结算与管理系统都没有整体来做,所以也就没有能够利用规模优势得到良好发展。” 当看到华普想要租赁整个商场的时候,三友将门店与员工一起租赁给了华普。这个店,就是华普的松榆里店,现在已经没有了。时值1999年,伴随着华普与三友的整店劳务输出,沈强来到了华普。 挖问题挖到机会 沈强能够走上管理位置是因为遇到了李乔,直到现在,沈强与身为华普副总兼财务总监的李乔都一直配合默契。 华普在发展中一直抱着学习家乐福的思想。 商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在原先的超市行业里,对货品的管理都是实行部类管理,而不是单品管理。华普也是如此,就是将所有物品分为16个部类,例如杯子、暖壶等都属于日用品,在顾客购买后得到的小票上打印着日用品,如果是单品管理,那么显示的应该是杯子和暖壶。那时的超市进货是单品计算,销售时按部类,然后用盘点的方式倒计,很容易出现数字误差却无从查找原因。 在2000年的时候,华普领导层一致决定要对华普的管理方式进行一次变革。华普开始了从部类管理向单品管理的模式转变。 在华普进行向单品管理转换前,沈强一直是松榆里店的电脑部经理。那时华普各个门店的系统是不相连的,都是独自运营。 沈强是一个喜欢挖掘问题的人,在松榆里店的时候,他经常四处溜达,看看都有什么问题。他发现,店里的每日盘点都是手抄盘点表,很浪费员工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出错。于是沈强在电脑里建好盘点表,输入归好类的货架号,再打印出来让员工对照盘点。这在现在看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当时却是华普的第一个。 也由于沈强的这些小点子,使李乔发现了沈强思维活跃,感觉他在信息管理方面很有能力可以挖掘。所以在华普进行单品管理系统建设的时候,经常叫上沈强一起在总部讨论。 随新系统一起成长 在2000年3月,是华普成立的第三个年头,华普开始了部类向单品的转换。 2001年的9月,华普第一家使用单品管理系统的广安门店开业了,这是华普的第八家门店,至今也是华普效益最好的店。 在广安门店开业前两天,华普将原有的电脑部与信息部合并为信息部,沈强被调为华普的信息部经理。 为了上这套单品管理系统,沈强在广安门店里没日没夜地盯了一个多月。遗憾的是,华普的第一套单品管理系统是不成功的。 系统在2001年9月投入使用,沈强在11月就向公司报告:“这套系统存在核心缺陷,由于系统的设计结构不合理,可能在几个月或一年内就会出现系统瘫痪。” 这套系统本来的设计是可以随时进行登账,但是,在真正上线运行了半个小时后,就已经无法运转实时登账了,于是便改变系统变成每日登账,即使这样,在每日下班后仍需要长达两个小时的登账时间,而且随着数据的积累,登账时间还在继续延长。而沈强在三友时曾见过日结系统是用5分钟完成的。 沈强解释,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系统开发商,以前大多为百货业建设系统,而没有太多为超市建设系统的经验。而百货与超市最大的区别就是数据量,超市或许没有百货那么大额的数据值,却有着极其庞大并且琐碎的数据量,这使得在系统的架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尽管系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也不得不上,因为华普进行单品管理的思想不能变。同时,沈强和系统开发商协商,进行系统的修正,实际上后来的系统升级是搭建了一套全新的系统。 在2001年的11月,在系统开发商完成了系统的升级后,华普完成了所有门店的系统切换工作。至今,华普使用的仍是这套系统。沈强也完成了从电脑硬件维护师向企业信息管理者的角色跃变。 细心的CIO 沈强评价自己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作为超市行业的CIO,他认为工作是很琐碎的。在超市里,经常能出现条形码不能读取的情况,但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却是许多种,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沈强没有少费心。 物品的条形码是由企业向国家编码中心申请,然后由编码中心统一配发的。沈强随手举起一盒立顿红茶做例子,刚上条码扫描系统时,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假如一个顾客买了一盒红茶和一个暖壶,在收款台扫码,是一盒红茶,再扫暖壶,显示出来的还是一盒红茶。这就是有的供应商套用了别的公司的编码投机取巧。 还有的厂家直接自己设计一个很仿真的条形码在商品上冒充,实际上是无法识别的。还有条形码虽然是正规的,但是由于印制不规范,机器无法识别的情况。 在使用条形码初期,每天超市里都能扫出一堆系统无法识别的货品。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沈强一个原因一个原因地分析,在整理成报告后,申请在进货端增加了一个环节—验码环节,没有通过验码的货品将不能上架,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发生。 希望构建流程管理部门 在采访中,沈强不断强调,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最大的问题是流程的再造是否合理,以及再造的流程是否适用。 沈强谈到,中石油想上一套ERP,在上之前请了埃森哲咨询公司作流程咨询,花费了13亿美元,可见流程的重要性,他认为信息系统都是围绕着流程进行的。 沈强很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关于流程管理的知识,但是却很难找到。每个星期,沈强都能接收大量的外部会议通知。在这些会议中,他最愿意参加的就是流程方面的会议,但是让他失望的是,这些会议大多是希望知道他们的流程是什么样的,而不能对他提供流程管理的经验。 在采访前等待沈强的时候,曾有一个采购部的员工来找沈强要一些数据,进行商品促销分析。沈强直言,没有马上提供给她。 他解释说,这虽然是系统里可以调出来的数据,但是这个数据是否能够随便给出去,以及这个数据给出去后,对华普带来的收入和产出是正还是负却无法定论。任何一个部门在向信息中心提出要求的时候,都只会想自身的需求,而不会去想这个需求和系统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样的矛盾在工作中沈强经常能够看到,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或使用过程中,让各个部门分别提出来的流程和需求,相互之间时有冲突,这个冲突不是技术冲突而是流程冲突。 曾经就发生过业务部门希望财务部能告知全年的财务计划,但财务部门认为应该业务部门先提出经营规划再来做财务计划的矛盾。 沈强希望,一个企业里能够存在一个流程管理部门。他发现,凡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地企业,都是流程管理做得好的企业。 平和但又年轻的心 沈强和自己部门的员工,年龄相差比较大,但是沟通却从来没有障碍。沈强很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保持这种年轻的心态自认是因为他很喜欢接受新事物。 最近,沈强又刚刚去了一趟海龙电子城,他这次去是希望找两样东西,一个是能够插卡显示数码照片的电子相框;还有一个是能够看电影的眼镜。其实沈强是海龙的常客,熟悉他的摊主看到他,总是玩笑地说他又来寻宝了,而沈强的手下也是很喜欢和他探讨寻宝心得。 处到现在的局面也是有过程的,华普的信息部是由电脑部和信息部两个部门合并而成的,在沈强调来之前,是由前信息部经理代管两个部门的工作,在刚刚接管信息部的时候,沈强也曾担心过自己的突然降临,是否能够被员工所接受,是否需要做点什么去让员工们尽快地了解自己。 但是沈强最终选择什么都不做,只是默默地工作。并且,沈强没有变动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职责,他希望日久见人心,用信任让所有的员工了解自己的性格。 时至今日,在华普里,沈强管理的信息部一直是人员最稳定的部门之一。 正如在对谈的过程中,沈强没有发出过什么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只是缓慢地讲述着一切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在一开始也许会让人觉得无甚出奇之处,但慢慢却能让人体会到,那一份沧桑之下的历练。 现在,56岁的沈强,依然用这份历尽风雨之后的平和,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一直走下去。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责编: 邢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