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你的数据说话常常听到的对分析人员的忠告,是用数据说话,而不是自己臆想。不知道当时这个忠告是在什么环境下提出来的,也不知道是解决分析人员的什么问题,但我猜测是免得夸夸其谈,或者只是说理论、臆想的情况,而没有关注实际发生的事情。根据我的分析经历,不要夸夸其谈,而要用实际运行的数据来说话,已经是很多分析人员具备的能力,或者说至少已经有了这个意识,在逻辑推导的过程中,总会有人跳出来说,实际数据是什么样子的呢?也就是说把实际数据拿出来看看。 但是,要写出真正有分量的分析报告,真正缺乏的能力不是用数据证明你的结论(也就是说用数据说话),而是如何利用数据来说清楚你的故事。很多分析人员,拿到了或者能够拿到很多的数据,可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或者只能写出一些制式化的报告。 制式化的报告是按照固定的思路、固定的模板,每个月收集固定的数据填写而得到的报告。常见的制式化报告有每个月向领导汇报的绩效报告、检视报告等,这样的周期性报告,为了简化沟通,同时也为了规范,用模板来形成固定格式本来就是很合适的。可是,作为专门的分析报告,每次都用固定的思路,本身就降低了报告的水平。虽然没有模板,但每次写分析报告时,就是按照几个固定的角度,如按流程、组织架构、费用类型等不同角度展示,就已经将它变成了制式化的报告,这样的报告只能称作为展示报告,而不能称作分析报告。 什么样的报告,才能真正的分析出问题来呢,或者说叫做分析报告呢。更功利的说,是怎样在每个月的分析报告中,加入一些亮点呢?一个方法就是将这个月发生的“变化”或者一些新鲜的东西,用数据展现出来,或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单独考虑。根据我的分析经历,至少有三个事情,需要特别关注一下:(1)业务职能的改变,(2)异常的数据变化,(3)一些新鲜的东西。 对于第一个特殊事项,业务职能的改变。从数据的角度说,业务职能改变就意味着数据所代表的东西在变化,不成熟的分析人员,常常不理会这些必须得关注的东西。业务职能的变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业务转移、成立新的组织结构等。先举例子,再说道理吧。如前面的一篇文章《如何分析总部人力:以某寿险公司总部的运营人力分析为例》中,寿险的两核职能中,机构总部的人力比下降了23%,下降幅度比较大,这个时候能不能直接下结论说两核职能中,总部人力增幅远高于机构人力增幅,从而得到总部的人力增长不合理呢?一般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一般的情况”是指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时的情况。因为可以根据一些指标,表明机构的人力增长是合理的,那么根据这个机构总部人力比大幅下降,就可以得到总部人力增长太快,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在我的那个分析案例中没有,而是多做了一个动作,就是将两核职能中“医务管理”的影响扣除之后,再得到一个机构总部人力比的变化幅度,这个幅度也下降的很多,才最后得到结论说两核职能的总部人力增长过快。为什么要扣除“医务管理”的影响呢?因为在那个时间周期里,总部的医务管理从两核管理中剥离出来,成立了一个单独的部门。而单独成立了一个部门,可能会额外的增加人力,这是合理的,所以说剥离这个影响后,得到的结论就更加合理。可能只是简单的剔除了这个影响,就会让你的报告更有说服力,而不是不明不白的让别人给质疑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考虑“医务管理”的影响和不考虑它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如果不区别这个因素,就很容易受到质疑,分析报告受到别人的质疑,一方面是别人没有仔细看你的报告或者别人的水平不够,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写分析报告的时候,没有把别人看到的、很明显的一些因素考虑到。这个时候需要让数据将这些别人看大的因素“说”出来。 对于第二个特殊事项,异常的数据变化。在分析报告中,常常会首先给出整体的状况,然后一步一步剥离到最根本的原因。在剥离的过程中,哪些分支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哪些分支不需要再进一步,如果没有特殊的业务标准,数据是否异常就成了一个“事实的标准”了:对数据变化比较大的分支,就做进一步的分析,对数据变化不大的分支,就不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了。例如,在我分析各个流程环节的时候,对于那些单位成本变化不大的环节,常常就不做更深入的了解,但对于那些单位成本变化比较大的环节,就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了。这是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有点类似于“数据挖掘”的味道,另外一个方面,比如业务量突然增大、加了工资、发了绩效奖金时,就得考虑这些异常状况的影响了,用这些“异常”的情况加入到你的报告中,会让你的报告多一些闪光点:让这些异常的数据“说”这些异常的动作对成本有多大的影响,让数据说出来! 对于第三个特殊事项,新加入的角度、观点,常常需要注意考虑。在实际写报告时,更多的是要关注领导提出的一些东西,虽然一般领导说的东西没有多大用处,或者领导提的要求常常非常遥远,但是看报告的人都会常常只记得领导说的那些事情,在你的报告能解释这些东西时,被认可的机率就会增加很多。例如,在我写一份分析报告时,由于结合了多种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从流程角度出发,分解流程之后,就转向了组织结构角度去解释。在解释的时候,又按照不同的费用类型来说明,然后转移到人均费用和产能,只有这样的跳跃,才能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也正由于这样的跳跃,让那些人摸不着头脑,刚开始他们总是说看不懂,事实上是没有仔细看。可是,在他们给更大的领导汇报时,领导也说出了相同的分析思路,很快我的这份报告的思路都被“理解”了。这也是让数据将这些不同的角度、观点所代表的含义说出来。 当然,这三点只是分析报告的冰山一角,也是让数据说话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后面将陆续考虑更多的情况。 关键点: 1、常常忠告分析人员的话是“用数据说话”,可是对于分析人员来说,另外一个更需要加强的能力是“让数据说话”。 2、在出现业务职能变化、异常情况动作、新的角度观点时,让数据说出来这些东西以及它的影响,会让你的分析报告闪闪发光。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热门博文
|
|